敦 煌 敦煌,又称沙洲,在滚滚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屹立于漫漫黄沙的西北边陲,河西走廊的最西部,见证过王朝的兴衰交替,也勾勒出文明的笔墨诗篇。精妙绝伦的洞窟艺术、神韵兼备的彩塑、扣人心弦的古乐、优美曼妙的舞姿,敦煌美好而又珍贵。让我们跟随“百馆荐书 全省共读”的“敦煌书单”,领略敦煌盛时气象万千,从厚重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悠远文明中获得力量。
书目推荐
1 《灿烂敦煌》樊锦诗 推荐语:一本书解读敦煌的千年历史与不朽艺术。 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被誉为 “敦煌的女儿”。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遗迹,也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宝库。季羡林先生认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学家樊锦诗、赵声良长年身处戈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本书,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道出数代敦煌人的坚守与热诚。
2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常书鸿 推荐语: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 常书鸿,著名油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被赵朴初誉为“敦煌守护神”,1942年参与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随后担任首任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常书鸿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斗的记录,更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
3 《敦煌是我生命的全部:段文杰回忆录》 段文杰 推荐语:讲述了段先生为敦煌莫高窟各方面建设付出诸多心力的故事。 段文杰,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扎根大漠50多年,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敦煌,曾创下敦煌壁画个人临摹数量之最,也是敦煌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是“莫高人”和“莫高精神”的杰出代表。 书中讲述了段先生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临摹、宣传石窟艺术、研究石窟文化、培养青年人才、扩大研究队伍方面付出诸多心力的故事。段文杰先生的学术贡献和精神思想对于研究敦煌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切入点,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其回忆录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研究和保护的脉络,为关心敦煌文化事业的读者进一步认识、了解敦煌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
4 《新民说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生活月刊》 编 推荐语: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 《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书中将4年多的追踪历程结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书中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摄影师实地拍摄的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5 《敦煌的光彩》 常书鸿 推荐语:在两位大师的对谈中,了解敦煌的前世与今生。 本书是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与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有关敦煌艺术及东方文明的长篇对谈录。对谈从池田大作于第五次访华时(1980年)与常书鸿相识开始,收录了两人在北京、东京两地间往返的书信。两人围绕敦煌,谈古说今,讲东道西,就中外艺术史、东方文明、世界和平等展开讨论,新见迭出,精彩纷呈。此外,他们还谈到各自的志趣理想、人生经历和彼此的友情。言谈话语间,表现了两位作者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展露出敦煌艺术的崇高之美和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6 《敦煌人生:我的父亲段文杰》 段兼善 推荐语:详尽、完整、可信的段文杰传记。 段兼善,画家,段文杰之子。曾任甘肃画院副院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本书是段文杰独子段兼善历时多年、翻阅大量文献、收集众多资料、整理父亲相关往来书信写作而成的。书中共分九章,立足于跌宕起伏的大时代背景,完整呈现了段文杰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对敦煌莫高窟的守护、传播和弘扬。作者以青年段文杰从国立艺专毕业后,如何怀抱梦想、历经波折抵达敦煌为开篇,通过壁画临摹、科学研究、石窟保护、举办展览、学术研讨、出国交流等一个个切实有力的故事段落,讲述段文杰亲历新中国成立前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以及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如何促成敦煌研究院建立的沧桑旅程、辉煌人生。
7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 顾抒 推荐语:一本介绍中华先锋人物、“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书。 顾抒,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主要从事小说创作。 五十多年前,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江南女孩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她在敦煌实习时被千佛洞所震撼,决心留下来守护这座石窟,因为敦煌石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她放弃了在北大的毕业留校机会,响应祖国号召,来到苍凉的戈壁滩上,每天爬着摇摇晃晃的蜈蚣梯,夜以继日地艰苦工作着。她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和爱人长期分离,将幼子寄养在亲戚家,只为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献给敦煌石窟。她的名字叫樊锦诗,为了守护荒野大漠中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她从一头青丝变得白发苍苍,把名字刻在了敦煌这片土地上,人们把她誉为“敦煌的女儿”。
8 《敦煌往事》 松冈让
推荐语:一份令人唏嘘的遗憾,一份令人动容的挚爱,凝聚成这本《敦煌往事》。 松冈让,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弟子,著名的漱石研究者,也致力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代表作有《保护法城的人们》《地狱之门》《漱石其人及其文学》等。 书中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在敦煌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文化侵略古战场”的敦煌往事。作者笔下既有对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华尔纳等盗贼行径的批判,也洋溢着对敦煌的挚爱与痴情。
9 《敦煌南朝写本书法研究》 王菡薇 推荐语:以敦煌南朝写本书法研究为主线,尽量梳理了南朝为数不多的相关书法作品,并将之与敦煌写本进行比较。 王菡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书在对敦煌南朝写本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划分为“题记为南朝写本”和“题记未注明为南朝写本、但有可能为南朝写本”两个部分,并制作了敦煌南朝写本叙录,对每一卷写本的书写内容和书法风格进行了简要评述,附图于其中。
10 《敦煌传:四大文明汇流之地》 杜永卫 推荐语:为研究敦煌开启新窗口,提供新视角。 杜永卫,知名雕塑家,敦煌学彩塑研究专家,酒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酒泉市敦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敦煌虽不大,但数千年来,是中西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这里集结、播撒,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作者在概述中对敦煌的人文地理历史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提炼,再以年代为序,系统呈现了敦煌各个发展时期的精神和物质状貌。其独特的敦煌石窟,更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社会演变的纷繁历史、兴衰浮沉、风云变幻,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册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11 《人神相接:敦煌藏文密教文献研究论集》 才让 推荐语:本书为敦煌古藏文密教文献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著作。 才让,藏族,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密教仪轨类文献和密教经类文献。前者以研究吐蕃密教文献中的供养、奉献、超度、修行等方面的仪轨文献为主,后者为研究密教部分的重要经典。对每一文本的解读中,注重细致地梳理文本所含的信息,深入挖掘文本的背景、社会文化间的联系,探究古今之变,寻求彼此间存在的链条。
12 《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 巫鸿 推荐语:从新的层面显示敦煌壁画雕塑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巫鸿,1987年哈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 书中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
13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修订本)》 何山 推荐语:全面论述敦煌艺术、四大文明、西域文化与敦煌文化。 何山,著名书画家,196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壁画专业,同年就职于敦煌文物研究所,从事壁画的临摹、研究与创作工作。创作壁画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楚魂》等;出版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何山卷》《何山作品选集》《百体篆书千字文全解》《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等。 敦煌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使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艺术相碰撞、相交融、相汲取,凝结成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产生了独一无二的、综合性的艺术群体和新型的文化形态。书中从世界美术史、文化比较学、艺术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源流、题材、表现形式和风格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证;同时对敦煌艺术的分期、发展、演变,以及各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书中附有大量的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艺术作品,以及敦煌各时期艺术的经典之作,供读者参阅和比对,以期作出自己正确的思考与判断。
14 《敦煌书法》 秦川 推荐语:历经十个朝代、横跨700余年的5万多卷敦煌藏经洞写经,成为中国书法极为丰富的基因库。 谈起敦煌艺术,人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出土文献上,而敦煌书法领域却少人问津。其实,由敦煌汉简书法、张芝、索靖草书、敦煌藏经洞写经书法所构成的敦煌书法体系,也是光芒四射、瑰丽多姿的中国艺术奇葩。它的数量之巨大、书体之多姿、功力之深厚、延续时间之长,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15 《显学中的敦煌说:项楚敦煌学论集》 项楚 推荐语: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项楚教授之作。 项楚,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出版《敦煌文学丛考》《敦煌变文选注》《王梵志诗校注》《敦煌诗歌导论》《柱马屋存稿》等专著多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收录项楚教授有关敦煌学的论文十篇,从中可以领略其运用佛教文献对中古汉语词汇进行研究,对古文献的校勘和整理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修养。
16 《敦煌》 吴蔚 推荐语:一部以唐朝为时间背景的历史悬疑小说,一同走进历史长河中敦煌往事。 吴蔚,祖籍湖北,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孜孜不倦于故纸堆,于历史中探寻真相。已出版《鱼玄机》《韩熙载夜宴》《孔雀胆》《大唐游侠》《璇玑图》《斧声烛影》《楼兰》《大汉公主》《包青天》《明宫奇案》等书。 安史之乱后,唐分崩离析,国力由盛转衰。吐蕃趁虚占领了西域、河西、陇右等广大地区,数百年繁盛之丝绸之路就此断绝,衰微于历史的长河中。大唐虽有心收复失地,却是力所不及,河湟遂成为帝国心中的隐痛。河西陷蕃后,敦煌成为汉人聚居地,虽百年阻汉,没落西戎,而人物风化,一同内地,民众仍视自己为大唐子民,盼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唐皇治下。于是,一场反抗暴政的大风暴酝酿在西极地平线上,静静等待爆发的合适时机……
17 《西域游历丛书07 从罗布沙漠到敦煌(知新)》 奥雷尔·斯坦因 推荐语:探寻鲜为人知的神秘遗迹,复原绚丽多姿的历史图景。 奥雷尔·斯坦因,英国人,原籍匈牙利,20世纪上半叶享誉世界的考古探险家和东方学者。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考古探险。根据其考古探险经过及成果,先后撰写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等。 作者奥雷尔·斯坦因先后三次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书中记叙了斯坦因穿过罗布沙漠向东行,沿途考察了将塔里木盆地与疏勒河分隔开来的罗布荒漠的自然地理状况以及汉代长城最西段遗迹,再现中国最早开通与中亚相连的楼兰道历史面貌。